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明確提出云南要“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2020年1月,時隔5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省委、省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策保障,指導責任落實,統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5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關于努力將云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實施方案》、《關于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實施意見》等,基本構建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先后修訂《云南省瀘沽湖保護條例》、《云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實現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一湖一條例”。先后出臺《云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管理規范》等,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云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實現以立法的形式統籌、規范、約束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和管理行為。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積極探索推動形成與主體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差異化協同發展格局。目前,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形成,開發保護質量和效率全面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茖W長效的空間管理體系逐步建立,自然資源所有權確權登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等工作有序開展。
產業綠色轉型發展進程加快。把綠色作為云南產業發展的鮮明底色,我省積極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引導、優化、倒逼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20年,全省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1.5%,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綠色能源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居全國首位),綠色能源裝機、發電量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46個、67個百分點。以綠色、低碳為引領,全省產業日益朝著綠色化、高端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把推進綠色發展試點工作,促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引導資源綜合利用作為有力抓手,我省嚴格落實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不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020年,全省單位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15年累計下降14.56%。通過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制度,全省水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斷提高。
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5年來,錨定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定位和目標,云南抓緊抓實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2018年,經國務院批準,我省將國土面積的30.90%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形成“三屏兩帶”基本格局,全省生態保護系統更加完善。通過實施林草重點生態工程,全省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總量持續“三增長”,其中,森林面積、蓄積量居全國第二。2019年《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出臺,開創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先河。與此同時,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出累累碩果,相關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為守護好云南的綠水青山,我省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九湖保護治理等8個標志性戰役。5年來,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逐年提升,16個地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連續4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2020年,全省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83%,高于國家下達目標任務10個百分點。水源地保護攻堅戰順利收官,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整治達標,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截至2020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81.2%、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生態文明良好風尚培育見效。通過實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促進入腦入心、見行見效。通過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出行等7大重點行動,簡約適度的生活理念得到廣泛宣傳,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認可。
著眼未來,云南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子,促進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守護綠水青山 培育金山銀山
今年10月14日,在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開幕式上,生態環境部表彰命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省雙柏縣、南澗彝族自治縣、西疇縣獲得表彰命名。
這是我省以高標準構建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守護綠水青山、培育金山銀山,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鮮明底色的生動實踐和縮影。
厚植生態優勢 守好“綠色寶庫”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云南探索,實踐的是構筑科學發展的格局之美、珍惜山川河湖的自然之美、回歸資源節約的樸素之美、追求人文風化的制度之美,開啟的是彩云之南通往永續發展的未來之門。
立足良好生態是云南的寶貴財富和突出優勢,我省把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作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按照省級引導、地方自愿、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實效、持續推進的原則,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命名了5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省有12個州(市)、縣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稱號,有6個地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有1個省級生態文明州、21個省級生態文明縣(市、區)和615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街道)獲得省政府命名。
作為滇中重點林區之一的雙柏縣是紅河源頭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在滇中城市中擁有鮮明特色和明顯的生態優勢。近年來,雙柏縣立足生態優勢,堅持走綠色生態之路,打好生態牌,探索出“生態+產業”、“生態+扶貧”、“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生態+康養”的綠色發展模式。為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的新動能,實現了生態與產業、農業與農民的共富、雙贏。
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喀斯特綠洲”的西疇縣,長期以來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與石漠抗爭、向貧困宣戰,以“西疇精神”為魂,以“六子登科”為骨,以人民群眾為本,創造了從嶙峋石漠到豐美綠洲的生態文明治理西疇樣本。形成了以石漠化治理為核心,林草產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
以生態立縣戰略為依托,南澗縣闖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優先、產業綠色發展、田園風光如畫的發展之路。全縣森林覆蓋率從1984年的20%升至2020年的66.67%,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得到良好保護。
放眼全省,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各地把綠色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底色,探索合理開展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助力鄉村振興。著力培育生物優勢產業,云藥、云茶、云花、云果等產業。極目彩云之南,多姿多彩的生態旅游業,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成為一張張亮麗的名片。
從滇池之濱到珠江源頭,從怒江大峽谷到金沙江畔,從梅里雪山到元陽哈尼梯田,從茶鄉普洱到神奇西雙版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和模式,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走出別樣精彩。
筑牢“綠色家底” 擦亮生態名片
今年10月2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18個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生態與發展共贏的“中國方案”。云南滇金絲猴全境保護成為典型案例之一。
為了端穩端好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筑牢子孫后代生存根基,云南開展了久久為功的探索和保護。
5年來,我省以實施生態工程帶動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守好“綠色寶庫”,提質量,增體量,筑牢“綠色家底”。數據顯示,近5年來,全省完成營造林3847.7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和陡坡地生態治理1286.7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538.36萬畝,防護林建設60.9萬畝,退化草原修復410萬畝,退牧還草238.2萬畝,年均義務植樹1億株以上。建成國家森林鄉村235個,省級森林鄉村1081個,全省鄉村綠化率達47.45%。打造了宜良冬林苑森林莊園、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等社會參與生態修復的典范。建設了昆明至麗江、昆明至西雙版納高速,以及滬昆、云桂高鐵等重要交通沿線近1800公里的生態廊道,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濕地保護修復、美麗河湖建設林草行動計劃。
為嚴格抓實生態保護,我省全力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5年間劃建自然保護地11類362處,占國土面積的14.32%,全省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和重要風景資源、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實施極小種群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截至目前,全省亞洲象增長至300余頭,滇金絲猴和黑頸鶴均增長到3000多只。今年備受關注的亞洲象北遷南歸,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詮釋。而COP15第一階段期間,可愛的云南旗艦物種們又成為大會最閃耀的明星。
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幾年來,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建立濕地標準、分級分類管理等政策體系。目前,全省已認定濕地665處,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6處、濕地公園19處、濕地保護小區177處;探索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高原湖泊的云南模式;建立了森林、濕地綜合監測評估、年度出數機制,建成森林資源一張圖,實現資源動態管理;積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筑牢林草資源防護網。
回顧過去5年,云南生態版圖更大、野生動植物更多、綠色家底更厚、保護舉措更實、生態防線更牢、治理格局更新。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美好。
親歷感言
作為一名從事自然生態保護的工作者,能夠全程參與COP15的籌備工作,我倍感榮幸,使命光榮。立足已有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加強和創新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努力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圍繞《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惠益分享三大目標,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將生物多樣性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
——云南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夏峰
過去5年,我們探索出了一條深度石漠化山區脫貧發展的路子,讓一片片石漠被綠色覆蓋,讓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和質量越來越好?!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深深烙印在這片石漠化地區,我們也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建管并舉,突出生態優先,提升人居環境,不斷向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邁進。
——西疇縣興街鎮黨委書記蘇科精
5年來,隨著法制的健全,嚴格執法成為治污斬污的一把利劍。從事環保工作幾十年來,看到從企業到民眾環保意識逐年加強,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以我們大理為例,隨著洱海治理的推進,保護環境已成為更多當地居民的自覺行為。生態環境保護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進來,齊心協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監察支隊原支隊長黃勤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科學普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自覺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2020年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張琦
在保護與發展中走向未來
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走出了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如何看待和評價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成果?著眼未來,如何把云南獨特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圍繞這些問題,云南日報記者采訪了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教授楊宇明。
記者:5年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您認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宇明:近年來,云南各族人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深化。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擦亮了云南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名片。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一大批珍稀瀕危、極小種群物種得到保護和恢復,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在全國前列。
記者:守住綠水青山,培育金山銀山,我們應該怎么做?
楊宇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資源是云南發展生物經濟的重要基礎和維系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屬于國家核心戰略資源,也是云南最具優勢的可再生資源,發展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生態產業是云南最大的優勢與價值所在,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保護好、持續利用好云南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資源,加快開發生物健康產品,創新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展好云南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生態產業,服務于人類福祉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擔當。探索并形成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這是當下我們急需解決的發展課題。
守護好怒江的精靈
初冬,在高黎貢山瀘水片區的崇山峻嶺中,一隊人在合適的地點布下紅外監測相機,查看四周植被,尋覓金絲猴的蹤跡。他們是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魯掌管護站怒江金絲猴監測隊。
怒江金絲猴是世界第五種金絲猴,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知有2個猴群,分別位于高黎貢山西坡的片馬轄區和東坡的魯掌轄區。2019年,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對高黎貢山東坡怒江金絲猴展開監測。那時起,魯掌管護站一支由10人組成的怒江金絲猴監測隊就開始活躍在莽莽林海和群山萬壑中,參與怒江金絲猴及棲息地的科學監測、開展怒江金絲猴保護宣傳等工作。
這幾天,魯掌管護站站長田應平帶著幾名監測隊員,又再次向高黎貢山深處進發,他們也記不清這是今年第幾次進山。年齡最大的監測隊員肯華妞扒55歲,可翻山越嶺一點不比年輕人差。2021年春節,肯華妞扒一行9人連續23天在山上跟蹤監測怒江金絲猴?!芭鸾z猴是怒江的精靈,保護好它,是我們的責任?!笨先A妞扒說。
為了準確掌握怒江金絲猴的活動軌跡、生活習性等特征,只要發現怒江金絲猴吃食的痕跡或者猴群,監測隊都會進行標記、定位。幾年下來,他們掌握了怒江金絲猴的生活習性、吃食習慣以及活動路線范圍,為更好保護怒江金絲猴提供原始依據。
“我們拍攝到高黎貢山東坡的這個猴群吃的食物接近30種,以幼葉為主,也有花和果實。目前,高黎貢山東坡猴群活動范圍差不多接近18平方公里,監測路線網接近50公里?!碧飸浇榻B,從2015年在高黎貢山東坡找到怒江金絲猴到現在,猴群的個體數量在明顯增加,這是最讓大伙高興的事。